江桥镇社会救助工作紧紧围绕“以民为本、助民纾困”的宗旨,直面“人多、量大、期望高”的现实状况,努力对标北虹桥商务示范区功能定位,依托“桥计划”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试点,开拓创新,加大投入,健全兜底线、精准化、发展型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,促“输血式”救助为“造血式”帮扶,绘就江桥救助温暖底色。
(一)数字化建档,建立“弱”的覆盖
聚焦“谁该扶”的问题,强化及早发现,主动介入,及时服务,打出“线上+线下”组合拳。一是线上信息平台初筛,掌握一张“数字网络”。依托嘉定区“困难群体需求综合评估系统”,利用镇“社区救助顾问”团队、政策库、项目库等优势资源,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平台。2022年在镇低保家庭中,经综合评估系统筛选分析,选取了80户高度困境的低保家庭,为实现精准化救助提供人员基础。二是线下入户调研走访,摸清一张“底数蓝图”。根据线上初筛结果,进一步开展线下走访,运用专业化需求评估问卷,从经济状况、健康、就业、社交支持、困境评估等五大维度,深入分析致贫原因,分类制定帮扶措施,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。2022年,“桥计划”项目服务江桥镇50户高度困难家庭,制定一户一档,一户一方案
(二)网格化服务,匹配“有”的链接
聚焦“怎么扶”的问题,以社区为基础,通过网格化管理网络,实现工作覆盖纵深下沉,构建三方联动的网格化工作格局。一是以“格”为基础,构筑“联动式”关系网。综合考虑村(居)民构成、人口密度、管辖面积等因素,引入“社区网格化”模式,构建微网格长(中心救助业务专员)--小微网格长(村(居)救助条线干部)--兼职网格员(楼组长、村(居)民代表)“三级”为体系的社会救助顾问团队服务模式,充分发挥网格在“社会救助顾问”工作中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作用。二是以“册”为载体,织就“气象化”民情网。初步建立每个网格内各项事务融入到村(居)网格化体系办理的工作机制,依托综合评估系统数据,编制一本“网格联系册”,形成社会救助对象信息收集、评估、服务、闭合链条,做到“小事不出格,大事网中办”,保障对社会救助需求精准、及时、高效救助。
(三)多元化参与,实现“众”的统筹
聚焦“谁来扶”的问题,以需求为导向,通过不断挖掘社会力量,改“输血式”救助为“造血式”帮扶,使社会力量和社会救助工作充分互补,建立可持续救助模式。一是凝聚社会力量,资源链接“五个帮”。为切实量化资源整合,在“桥计划”项目服务过程中,江桥镇依托“五个帮”基金,让政策托底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,使社会力量更好地融入参与社会救助,实现了救助覆盖面的扩大化。二是凝聚党建合力,资源链接“两个助”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,以党建引领,深入链接,做优做强党政领导“助学添翼”结对助学、“助困送暖”走访慰问特色帮扶品牌项目,实现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高效配置,把救助服务“触角”延伸到群众多元化需求上。
(四)赋能化救助,保障“扶”的实现
聚焦“扶什么”的问题,以赋能为目标,通过发掘救助对象的优势和潜能,加大“外输内培”力度,促进救助对象实现由“救助”到“自助”的角色转换。一是心理上“扶志” ,就业上“赋能”。针对社会救助保障对象中19岁--59岁就业年龄段人群实行心理赋能、技能提升、就业指导扶持计划,通过“心理+职业”双提升,帮助受助对象建立就业信心、实现生活自立,形成示范效应,让更多被保障对象重建生活信心和工作热情,增强困难群众的自我“造血”功能。二是岗位上“扶持”,技能上“增效”。动员村(社区)、企业推出更多公益性岗位和爱心岗位,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等形式,提升“内生动力”,助为服务对象自我发展。2022年,根据“桥计划”项目走访个案需求,救助部门联动劳动保障部门为2户困难家庭提供就业信息推荐,引导中青年积极面试与就业,举办困难群众就业专场推荐会1次。
作为嘉定区“桥计划”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的试点街镇,在未来的服务过程中,江桥镇将依托“社区救助顾问”工作平台,探索构建“零里桥”社会救助综合项目,为不同的困难群体提供一体化的救助服务平台,推动“弱有众扶”从“有”到“优”,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、组合化、专业化和个性化,助推形成覆盖全面、分层分类、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新格局。